无源、无线、实时,螺栓预紧力监测下一个十年由此开启

无源、无线、实时,螺栓预紧力监测下一个十年由此开启

在工业世界里,螺栓从来不是“螺丝钉”那么简单。它们承受着风电塔筒的风荷载,维系桥梁结构的稳定,把铁路扣件牢牢固定在钢轨上,支撑着压力容器、高空设施、重载设备的安全。但无论行业如何发展,螺栓预紧力的监测始终是一个难题——难在“看不见、够不到、测不准”。


无源、无线、实时,螺栓预紧力监测下一个十年由此开启1.png

(无源、无线、实时,螺栓预紧力监测下一个十年由此开启  图源:摄图网)


过去十几年,行业内关于螺栓安全的监测方式,大多止步在人工扭矩校验、定期巡检、声发射检测、振动数据分析,或者依赖昂贵且复杂的嵌入式应变方案。这些方法各有价值,却都难以真正做到“实时、连续、大规模部署”。原因很简单:装在螺栓上的传感器,要么需要布线,要么需要电池,要么体积大、成本高、寿命短。工程师们都明白,真正可落地的方式,必须具备三件事——低成本、免维护、可长期使用。


而这,正是无源无线垫片式压力/预紧力传感器切入行业的关键意义。


它像一片普通的金属垫片,却能在螺栓受力变化时实时回应压力变化。没有电池,不需要布线,只要把它像普通垫片一样安装进螺栓结构里,螺栓的受力状态就从“一点一测”变成了“随时可读”。读写器远距离激励,传感器在毫秒级反射出当前的有效信息,从此螺栓紧不紧、是否松动、是否受冲击、是否持续衰减,都能被实时掌握。


这看似简单,却触及了未来十年螺栓监测方式的根本性变化。


在风电行业,螺栓松动的问题长期存在,塔筒连接、叶片根部、机舱段连接,任何一个螺栓松动都可能引发巨额损失。行业因此投入大量人工巡检,但高空作业成本高、周期长、风险大,依赖人工永远无法做到实时。而一旦使用无源无线垫片式方案,行业第一次有能力在塔筒内设置“无布线、无电池”的螺栓监测网,让运维从被动反应转向主动预防。


在桥梁、高速铁路、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中,螺栓数量巨大、分布广泛,布线几乎不可能,电池更换几乎不现实。过去只能靠抽检、振动反推、经验判断。今天,无源无线技术让这些结构具备了“自我感知能力”,仿佛在钢结构里种下了一批长期免维护的“力学神经元”。一旦结构受力异常,读写器一扫即可获得实时状态,这对长期安全性意义重大。


更重要的是,无源方案的成本结构与传统高端应变监测完全不同。它不依赖昂贵的信号调理,不需要复杂的数据总线,也不需要专门布放线缆和供电系统。它的轻量化安装方式,使得规模化部署变得现实可行。对企业来说,这意味着可以真正做到“让关键螺栓全部可监测”,而不是挑着几个点做示范性检测。


行业的演进往往不是被更复杂的技术推动,而是被更简单、更清洁、更可靠的技术推动。螺栓预紧力智能化的下一阶段,并不是去追求更精密、更“黑科技”的复杂解决方案,而是用一种无需维护、可以大规模部署、能够陪伴结构全寿命周期的传感方式——让每一颗螺栓都能说出自己的状态。


无源、无线、实时,螺栓预紧力监测下一个十年由此开启2.png

(无源、无线、实时,螺栓预紧力监测下一个十年由此开启  图源:摄图网)


无源、无线、实时,这三个词并不是技术卖点,而是行业未来十年的方向。从风电到桥梁,从轨道交通到重载设备,从压力容器到化工设施,这种传感模式正在把原本难以监测的螺栓节点连成一个庞大的“结构健康网络”。它让传统机械结构第一次具备了持续感知自身状态的能力。


可以预见,在未来的十年里,螺栓预紧力行业将分成两个世界:一个仍依靠人工与经验,另一个已经进入实时、可视、免维护的智能化时代。而无源无线垫片式传感器,正是那个新世界的起点。

4000280011 扫描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