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深部进军:水电深部工程的技术挑战与破局之道

向深部进军:水电深部工程的技术挑战与破局之道

向深部进军:水电深部工程的技术挑战与破局之道

水电能源是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,也是国家"3060"目标的重要支撑。 随着开发边界不断延伸,工程师们的脚步正一步步迈入地下深部。 然而,深部环境远非静默无声,它们承载着高地应力、高地温、高水压等极端地质条件,对传统工程技术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考验。 从钻探勘测到结构设计,从灾害防控到智慧运维,水电深部地下工程面临着一场全方位的技术突围。本文将带你聚焦水电深部地下工程的五大核心挑战,探寻那些正在改变未来的破局之道。

一、深部钻探:精准钻探与实时感知

核心挑战

现有的定向钻探技术,难以满足深部复杂曲线轨迹与同步取心需求。“三高”环境(高地应力、高地温、高水压)极大制约了随钻获取压力、岩性、温度、轨迹等信息的能力。

破局之道

轨迹控制:以曲线定向钻探 + 同步取心为核心,构建新一代深部探测与轨迹控制技术体系

随钻随测:实时测量并记录地层压力、围岩力学特性、温度、不良地质体等特征参数

数据采集与传输:攻克超深钻孔实时数据传输难题,研发耐极端环境的远程传感器

1.jpg

中国电建成都院研制的3000米全液压长行程大扭矩定向取心钻机

二、理论基石:深部岩石力学的新认知

核心挑战

基于浅部试验的岩石力学理论,在真三向高应力及多场耦合作用下存在显著失真。现有模型或尺度不足、或参数繁复、或计算效率低,难以支撑深部大型洞室群的设计。

破局之道

室内试验:开展真三轴试验,揭示深部岩体在复杂环境下的力学特性与破坏机理

理论模型:建立适用于深部岩石的本构模型与计算方法,兼顾精度与工程实用性

多场耦合:深入研究高地应力、高地温与高水压多场耦合作用下的深部致灾机制

性态评价:破解多场耦合和多频扰动下深部岩体力学特性评价理论和方法

2.jpg

深部地下工程围岩性态评价

三、空间布局:深部洞室群的优化设计

核心挑战

现有水电工程地下洞室群布局准则在真三向应力、深层岩体开裂及洞群效应条件下存在适宜性问题,亟需建立适用于深部特殊应力环境的洞室群设计方法。

破局之道

洞室轴线:轴向布置应量化评估三向主应力的综合影响,而非依赖最大主应力方向

洞室间距:考虑深埋岩体开裂风险,通过间距设计和支护防止裂纹贯通与洞群效应导致的破坏

洞室体型:优化设计以缓解顶拱应力集中与边墙卸荷劈裂等问题

3.jpg

水电工程典型地下洞室群布置

四、灾害防控: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

核心挑战

深部地质环境复杂多变,其致灾机理仍处于“黑箱”或“灰箱”状态,传统被动防护在深部极端环境下难以奏效。

破局之道

智能开挖:优化开挖步序、分层分区与爆破工艺,必要时实施预支护

精准支护:根据应力状态与破坏模式,采用新型高性能材料,实施差异化靶向支护

透明感知:融合应力、变形、损伤、微震等多源信息,构建全域实时监测体系

动态反馈:建立多源信息协同的分析—反馈—决策机制,动态优化支护参数


4.jpg

中国电建成都院开发的地质信息平台

五、智慧运维:安全保障与应急能力升级

核心挑战

水电深部地下工程在运维阶段仍面临灾害突发、围岩变形与坍塌、涌水突泥等重大风险,需要构建深部环境下全生命周期的智慧运维体系与应急逃生技术。

破局之道

智能预警:融合地应力、渗流、温度等多源数据,构建前兆识别—风险评估—动态调控一体化模型

自适应支护:研发可根据围岩性态实现动态匹配的自适应支护与智能调控装备

应急保障:结合定位系统与烟气扩散模拟设计主动式逃生通道与安全舱,建设多能互补的应急能源系统


5.jpg

无线无源岩爆灾害智慧预警系统架构

深部征途,永不止步

向深部进军的道路,是一部不断挑战极限、突破创新的征途,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技术的进步与理念的革新。未来,随着新技术、新材料、新装备等的不断进步,深部地下工程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,开发地下深部的技术挑战依然存在,需要持续加大科研投入,培养专业人才,推动技术创新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随着三深战略的不断推进,我国将在深部地下工程领域创造更多世界瞩目的成就,为人类开发地下深部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。

当你仰望星空时,别忘了脚下的大地。在无人注视的深处,有一群人正用坚守与创新书写着属于中国的深部篇章


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账号:深部工程地质

相关推荐

  • 暂无相关推荐
4000280011 扫描微信